close

HI-END之路

 

翻開任何一本音響雜誌,我們都不難找到很多有關音響器材的搭配技巧與實例介紹。有的商家也會在店堂裏或各種HIFI音樂欣賞會上展示這些搭配,以求達到一定的宣傳效果。說句實話,這類活動對發燒初哥們來說是極其難得的對比機會。一方面是燒友們不可能自己玩這麼多的搭配,另一方面是商家會以自己認為最好的音質搭配出一套器材來,用以告訴顧客什麼是HI-FI,什麼是HI-END

 

  然而,隨著見識過的組合不斷地增多,面對每一套組合所呈現出來的音樂表現上的巨大差異,一些初哥們開始糊塗了,因為在對不同的組合進行介紹時,不論是何種價位的組合,總是會聽到商家或推廣人用一些諸如"音場寬廣、音色恬美、透明感強、高頻纖細、中頻通透、低頻厚重、現場再現、身臨其境"等專業述語來對各套音響組合所表現出來的聲音效果進行評述。一位元朋友在聽過HI-FI音樂欣賞會後說:“這裏的音響是很好好聽,聲音很清楚,就象一個真正的樂隊在我面前演奏一樣,但是,你們所講的這套音響是HI-FI那套是HI-END。我實在弄不清楚他們之間有多少區別,你們能不能用通俗一點的語言給我講講這些區別呢?” 對於上述現象,相信大多數老燒友都遇到過,而且一但遇到這種問題還真的無言以對。這位朋友所言,也正是初哥們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發燒文化的修養與發燒進程存在著差距。這裏首先要先向朋友們申明,我並無任何貶意,只是勇敢地承認,在發燒這個領域裏,由於忽視對發燒文化的深入學習,重實踐而輕理論,從而制約了發燒層次不可能大幅度的提高。

 

  事物的發展與文明的進步本來就是相輔相成的。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對經濟的發展以及人類生活適應性的促進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經濟發達地區的讀夜校、上補習、參加成人高考、攻讀第二文憑等文化現象也許能說明一點問題。人們要適應周圍的環境或生活,就得不斷地學習增加知識。

 

  國人的發燒活動也只是最近十來年的事,正如預料中的那樣,發燒文化並沒有隨著音響器材的迅速普及而跟上其發展的步伐,其結果自然會導致一些人對那些超前的發燒友近似于怪異的行為和追求產生疑惑。雖然也有很多的燒友注意到了這一現象,但是對此誰也無能為力,這似乎已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並不只存在於發燒界。

 

  發燒友們不惜精力財力玩音響,他們最終追求的是什麼?HI-END頂級音響應該發出什麼樣的"高級"聲音?這些都是初哥們經常提出的但又是很難用幾句話能夠表達得清楚的問題。這樣的問題有標準答案嗎?沒有!由一個個獨立的聆聽者自身對聲音、音樂、音響器材的鑒賞以及大量實踐經驗所總結出來的的結果,肯定會因人而異。雖然也可以用語言、文字規定或定義一些概念,形容一些現象,但其中很多有關電子學、音響學、音樂學、物理學、生理學、建築學、結構學等諸多學科有機的結合,其奧妙則只能意會,難以言傳。而且,由於每個人的藝術修養、對多學科的基礎知識的認知程度以及相互間的結合程度不同,最終所營造出來的音響效果也會由於其對音響藝術的品味不同而有差異。舉個簡單的例子,人可以將樂譜中的各種符號做硬性的規定,以使其達到一個非常標準的規範。然而同樣一張樂譜到了不同的指揮家和樂隊手裏,所演奏出來的音樂卻不盡相同。人們需要的不是標準化的樂譜,而是樂譜所記錄下來並通過音樂家們演奏出來的音樂,這音樂的好與不好全憑聆聽者自己的感受去評價。 玩音響也是同樣的道理,發燒友想要得到的是音響所發出來的聲音,而且同樣是通過所聽到的聲音在自己心目中所產生的感受去評判好與不好。至於HI-END境界的層次與高度,那也是聽無止境、學無盡頭的過程,每一次的改進,那怕在音質上有微小的變化都會讓玩者欣喜若狂,興奮不已。

 

  發燒屆中也存在另一種現象:有的朋友僅僅滿足于一已之得、一孔之見,沾沾自喜於自己的音響器材價值連城,每當別人望""興歎時,便認為自己的系統所發出的聲音達到了HI-END的最高境界。不可否認,這也是一種發燒,是錢在發燒,這樣的燒友極可能會導致是固步自封、不能前進,這種人也可能一輩子都在花錢上"發燒",而實際上並不能享受真正的HI-END之聲。 回顧大多數發燒友的經歷,大多是從學習國外和港臺的音響評論大師們的書本指導知識、聽取HI-FI店的購物介紹開始,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入門"。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使一套系統放出的CD音樂全面超過了那些日本產全套組合音響的聲音,於是驕橫一時,不可一世,認為自己的HI-FI系統已在眾人中"領先一步"。但後來經過無數次的聆聽、比較、改進、總結,才恍然大悟這種看法是多麼的幼稚。特別是近年來高檔次的音響器材不斷被引進、國內外音響界知名人士被多次邀請攜帶HI-END器材到各地舉辦發燒音樂欣賞會,讓燒友們得已見多識廣,自己所配置的系統經數次甚至上百次的改進,聲音水準在層次上得到了飛躍的提高,發燒友們的銳氣才被越挫越低,但爐火卻越煉越青了。

 

  於是,有的朋友才漸漸悟出什麼聲音已經接近於HI-END,什麼途徑可以接近HI-END,但同時也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一但入了發燒這扇大門,就只能向至高無上的HI-END巔峰前進。但是,凡是跑得最快的、進入HI-END領域越深的朋友,無一不遺憾地得出一個結論;誰也不能說他已經達到了HI-END的最高境界。在應用與研究音響設備和音響文化,使音響系統如何發出最好聲音、在如何評價音效方面花了極大功夫的人,下的功夫越深,水準就越高,就越嚮往HI-END的最高境界,他們孜孜不倦地努力去追求這種至高的境界,但卻越來越迷惑,這種境界的盡頭究竟何在?真是只有涉足學海,方知學海無涯。只有通過痛苦的努力,反復揣摩比較,反復改進,才能取得認識上的飛躍。其實,就目前發燒圈內有不少燒友所滿足或憧憬的所謂"好聲音"都還談不上是真正的HI-END,至少還存在一定的距離。

 

  有時候與朋友談到這個話題,當聽到上面的論點時,有的朋友還認為這是在故弄玄虛、宣揚"音響玄學"。他們認為聲音的最高境界就在日常的生活真實場景之中,HI-END的客觀標準不就是真實的聲音嗎?要聽交響樂可以到音樂廳去聽,要聽流行歌曲可以到演唱會去聽,這些難道不比HI-END的境界更高嗎?但是,問題在於日常生活中的真言實聲並不能代替音樂,也談不上音響藝術。如果你到音樂會或演唱會去,你所聽到的可能多半也不是真實的聲音。因為現在幾乎所有的音樂會、演唱會都使用了大功率的擴音系統,都與真實聲音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在演出現場,擴音使用的功率越大,由此產生的的失真也越大,雖然頗有氣勢,常能引起追星族們隨著歌星的情感波動而一起哭一起笑。但大家是否注意到,在那種環境下所聽到的聲音其失真本身就早已大大超過了家用HI-FI器材,再加上聆聽座位離樂隊或歌手的距離很難達到理想位置,演奏廳空間對聲音的複雜反射以及聽眾中脈動的輕微感歎或噓聲等交織在一起,使聽者實際上根本無法享受到最純淨的真實聲音或優美的音樂。

 

  當然,CD唱片等音源軟體的錄音現場環境一般要好得多,上面所述的外界雜訊和聲音的雜亂反射基本上不存在。雖然錄音、重放的過程是有損失的,但卻是在與演出現場完全不同的環境下收錄的聲音。但話又說回來,作為CD唱片重播者的發燒友,所擁有的音響系統究竟有多少重放還原了錄音現場通過錄音器材所製作的音樂資訊?而且錄音器材在錄製過程中對真實的聲音究竟又打了多少折扣?聽者的心裏是沒有底的。發燒友經常進行的AB比較是一種實際的鑒別辦法。玩過音響的人都知道,不同系統對同一張CD碟中的同一首曲目作比較,只能評出一套對該CD中這一首曲目還原最佳的系統,但要去與浩如煙海的其他系統一個個去比較,肯定不是最佳,至少我們不能肯定這一套是最佳。中國武林有一句話用在這裏就很貼切:強中還有強中手。

 

  因此,我們不需要也沒必要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地去製造一套絕對HI-END的音響器材,要真正認識HI-END,唯一的途徑只有通過自己的耳朵來認識,閱讀別人文字上的形容和說明不可能建立真正深刻的體會。但對HI-END的正確文字說明,有可能引導發燒初哥、甚至有一定資歷的發燒友對HI-END的大致範疇和標準有一個定性的理論概念,以免步入誤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urboman206 的頭像
    turboman206

    turboman206的部落格

    turboman2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