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零年代末期前後,也就是CD漸漸開始風行的時候,在台灣其實還找不到太多爵士樂的錄音,據我的觀察,在當時其實有個蠻有趣的狀況,不論是CD,或者是當時市場上偶爾還可以看見的LP黑膠唱片,想取得爵士樂的錄音,有幾個在觀念上相當歧異的主要管道,而這些管道之所以能夠成立運作,和支持群眾的結構脫離不了關係。

首先是相當菁英導向,以學生和狂熱樂迷為主要消費群的前衛、實驗爵士,這些對多數台灣聽眾顯得艱澀的作品,透過和樂迷一樣狂熱的唱片業界人士進到台灣,也許數量並不多,但是聆聽族群的狂熱態度,也讓這個體系的銷售慢慢地開展,比如說ECM、HAT ART在台灣的品牌形象,約略就是在這樣的模式下建立起來的。

其次,也許可以說是某種樂手觀點的聆聽方式,在台灣的演奏者,以聆聽國外作品作為學習的方法,在這樣的狀況下,某些以演奏能力受到注意的樂手,就會獲得樂手和樂器研習者的青睞,在老師推薦,學生聆聽的模式下,許多國外的好手,像是鋼琴/鍵盤手奇克柯利亞(Chick Corea)、吉他手李萊特納(Lee Ritenour)和他們周圍的合作搭檔,在台灣逐步建立了他們的知名度。

第三種爵士進口管道非常有趣,在那個資訊極度缺乏,「什麼是爵士樂?」沒有多少人搞清楚的狀況下,有一部份的爵士唱片,其實是靠發燒友支持。也因此會出現一個非常著名的落差:音響迷心目中的爵士經典唱片,比如說現場專輯《當鋪爵士》或者女歌手卡洛姬(Carol Kidd)的作品,在學生樂迷圈中中沒有引起太多注意,卻在討論音響的雜誌媒體上成為「普通名詞」,甚至可以拿來作為衡量其他唱片的標準。(比如說:這個BASS手的演奏很像是當鋪爵士當中的風味,...)在台灣,似乎,還真的有「音樂」與「音響」兩派聆聽方法。

然而,爵士樂沒有發燒片嗎?這倒是個好問題。
許多爵士樂迷耳熟能詳的著名專輯,比如說小喇叭手邁爾士戴維斯(Miles Davis)的《Someday My Prince Will Come》、鋼琴家比爾艾文斯(Bill Evans)的《給黛比的華爾滋Waltz For Debby》、小喇叭手/歌手查特貝克(Chet Baker)的《查特Chet》等等,在原來發行的主流唱片公司代理版之外,都有講究錄音的專業品牌推出過高價版的發燒版本,我比較好奇的是,爵士樂迷對這樣的出版品,接受度到底如何?

從最近幾年開始,台灣聽爵士樂的人口開始大幅增加,其中新加入的樂迷又以年輕族群為主,記得在網路上有一次討論「各位都用什麼音響器材聽爵士樂?」的時候,有人說CD隨身聽,有人說床頭音響,就是沒有人提到音響雜誌中會有的Hi-End名機,甚至有網友不無驕傲地講:「CDROM跟一百五十元的PC 喇叭!」看來在消費能力以及音響設備的雙重限制下,這一批生力軍聽眾,似乎是跟發燒友處於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當中。

或許,一部份爵士樂迷會把Hi-END跟奢華劃上等號,然後甘之如飴地用最基本的器材聽音樂,甚至以「發燒友都不懂爵士樂」的阿Q式想法來自我安慰,這,實在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你是不是曾經被邁爾士戴維斯的小喇叭音色「電到」?如果說,你能夠用還不錯的音響,聽Musical Fidelity公司重刻推出的《Someday My Prince Will Come》,你能不能想像那是什麼樣的感覺?曾經和爵士樂評人陳贊雲聊過他最喜歡的邁爾士戴維斯專輯,他選的正是這一張唱片,他的說法是:「那算是比較早期的Miles作品,甜美而悅耳,特別是標題曲〈Someday My Prince Will Come〉,簡直好聽得不得了,我會特別喜歡這張唱片,還有另一個原因,我買到的是Music Fidelity重發的版本,聲音處理得非常漂亮,每次聽到,都有一種置身於爵士樂天堂的感覺。」

歌手的不同嗓音韻味,當然直接影響聽眾喜愛的程度,樂手的音色何嘗不是如此?如果有機會聽到更多音樂細節,更清晰的音場感受,絕對是好事一樁。薩克斯風手約翰柯川的名作《Soultrane》,
是我蠻喜歡也很熟悉的一張唱片,有次在個音響很棒的地方聽到JVC公司重發的XRCD版本,當揚聲器中剛傳出〈I Want To Talk About You〉一曲的前三個音,我的感覺是:「一直知道柯川音色很美,但是什麼時候美成這樣了?!」那種跟他的即興能力、和聲運用等種種音樂上能力都無關的純粹音色之美,在受限制的聆聽環境當中可能就不容易感受得到。

另一個你可以考慮聽聽爵士發燒片的原因是「現場感」,爵士樂團的演奏經常強調即興互動,那種當下揮灑而出,獨一無二的創意,往往要靠錄音來保存,同時,聆聽爵士現場那種放鬆愉悅的感覺,更是讓許多聽眾流連忘返,像是鋼琴家比爾艾文斯(Bill Evans)的經典作品《週日前鋒村現場Sunday At The Village Vanguard》,一方面徹底改變了爵士鋼琴三重奏的表現概念,另一方面,也是一段現場樂迷與艾文斯共同愉快度過的音樂時光,那種愉悅、放鬆,同時舉重若輕地將高難度的演奏融入音樂的高明處理,正是這場演唱會的精華所在,如果有機會在市面上看到JVC公司重發的XRCD版本,建議爵士樂迷不妨試試。

更講究的錄音,有時像是將一幅美麗的攝影作品焦距調得更加清楚,讓欣賞者感受到更多之前不容易發現的細節,也更有那種「親臨現場」的感覺。所以,在你享受聆聽爵士樂的樂趣,不妨想像一下,可能有更多樂趣,更多細節其實你並沒有真正聽到,這些,可以透過專業的技術,更完整地的呈現在你面前。所謂「聽發燒片」,應該是在整個唱片工業技術範圍許可的狀況下,不惜工本地重現那些感動人的音樂。事實上,許多精彩的爵士作品,已經透過這樣的體系代理到國內來了,下次碰到爵士發燒片,可別先入為主地排斥,至少試著感受一二,相信你會得到更多的聆聽樂趣才是!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urboman206 的頭像
    turboman206

    turboman206的部落格

    turboman2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