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Bi-Amping之前最少要有一台4CH擴大機

正為新買回來的喇叭不好聽而懊惱嗎?您聽DG那套傑利畢達克所指揮的布拉姆斯交響曲時,會覺得聲音太乾太尖不夠豐潤飽滿、簡直不能聽嗎?您一直覺得高頻段太吵而低頻段不足嗎?別急,假若您的分音器上有二組喇叭輸入端子,而且是真正的高/中音域與低音域分音器分離設計的話,不僅喇叭有救了,而且會讓許多過去誤以為錄音差勁的唱片起死回生。這種起死回生的良藥就是「Bi-Amping」。

 

什麼是Bi-Amping

何謂Bi-Amping?簡單的說,就是用二部後級分別去推喇叭的高/中音與低音。假若是二音路,那就是一部後級推高音單體,另一部後級推中低音單體;若是三音路,那就是用一部後級推高音與中音單體,另一部後級專推低音單體。

為什麼要以二部後級分別推高中音域與低音域呢?在此我先請讀者們想想:為什麼專業錄音室裡的鑑聽喇叭大多採取電子分音主動式設計?您知道錄音室用的B&W 801也是電子分音主動式的嗎?為什麼家用ATC的主動式喇叭唱起來很好聽,換成被動式版本就常出現很難推的評語?說穿了,就是因為喇叭中各音路的效率並不相同,而且阻抗曲線也不相同,加上喇叭反電動勢對擴大機的影響,這三樣因素相乘起來問題更複雜。因此,專家們才想出以電子分音、每音路單獨給予適當擴大機去推的解決方法。這樣一來,雖然無法完全解決那三個問題,但是已經改善很多了。

Bi-Amping的基礎接法

 

多聲道最需要主動式設計

或許您要問,既然電子分音、主動式喇叭那麼理想,為何在市面上不流行呢?說來說去只有二個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業者不好賺、音響迷沒得玩。否則,像今天的多聲道時代,更是需要內附電子分音器與擴大機的主動式喇叭。您想想看,既然超低音都已經全部改為主動式了,其他聲道的喇叭為何不能改呢?

看到此處,網友又要問,你所說的是電子分音,而我們的喇叭分音器是被動元件的分音,它們並不相同啊!沒錯,電子分音與被動式分音器目的雖相同,但手段不同。不過這也沒關係,如果您能夠找到電子分音器,也可以捨棄喇叭內的被動式分音器,但是這已經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了。我們所要談的,是利用您手邊現有的資源、或加買一部後級就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果您的分音器上有多一組喇叭輸入的話 那您就可以Bi-Amping

 

規格不是萬靈丹

假若要加買一部後級或使用4CH擴大機,為何我們不在開始時就注重擴大機輸出功率與喇叭效率的搭配?有人可能又要提出質疑。在此我要提醒網友,我們常看到的擴大機以及喇叭規格只不過是很粗糙的「標示」,老實說這些「數字」只是聊備一格、僅供「參考」而已。常見的實例是,您以為自己的90dB喇叭很好推,結果買了200瓦後級也未必推得「好聽」,因為您可能聽到了高頻段已經太強、而低頻段還不夠的問題;您也可能以為自己的83dB喇叭不好推,結果用一部30瓦真空管機就推得很「平衡」。這一切,都是因為消費者誤解「規格」涵蓋一切,事實上,大部份的規格都只代表1,000Hz時的靜態表現而已。

既然如此,為什麼廠商不把各種情況下的規格表現都公佈呢?不是他們不願意,而是太複雜了,一般消費者可能也看不懂,用不上。再說,光是擴大機或喇叭的自身規格就已經很複雜,如果再加上擴大機與喇叭互動之後的變化,我想恐怕連廠商自己也很難掌握,更遑論把它們清楚的標示出來。在這樣的情況下,音響迷們自然難免碰得滿頭包還未必得到適當的搭配。

Bi-Amping專用的喇叭線

Bi-Amping可以讓聲音平衡

既然我們得不到詳細有用的規格資料;我們也長期為著擴大機與喇叭的搭配而頭痛,假若有機會,您為什麼不嘗試看看用二部後級分別推喇叭的高/中音域與低音域呢?至少,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來取得音域的平衡。一旦音域取得平衡,您將會發現原來尖銳刺耳、低頻不足的聲音整個改變了。雖然不可能一下子就如獲天籟,但高頻段溫暖順耳、低頻段飽滿的變化絕對不是夢想。

您為什麼不嘗試看看用二部後級分別推喇叭的高/中音域與低音域呢?

 

聲音與顏色有類似之處

為什麼用二部後級就會有這麼奇妙的變化呢?其實,它們只不過為我們初步的解決了高/中音域與低音域的音量平衡而已。但是,因為這二段頻域音量取得平衡,聲音就產生很奇妙的變化。如果您目前用的就是具有雙喇叭線端子的喇叭,不妨做個實驗:先把低音喇叭端子拔掉,只聽高頻段的聲音;接著反過來把高音端子拔掉,只聽低音部份。此時,您會發現無論單聽那個頻段都很難聽,唯有二個頻段合起來之後,聲音才會好聽,這就是各頻段平衡與否的奧妙。

更進一步說,我覺得高/中頻段與低頻段的量感摻和就好像二種顏料摻和般,不同的比例就會摻和出不同的顏色。這種情況也正如三槍投影機,如果紅綠藍三色的量調得不同,銀幕上的顏色就會起巨大的變化。顏色摻和後的變化可以用眼睛看到,聲音摻和後的變化我們我們就以耳朵驗收。

MOREL分音器BI-AMPING接法示範

 

我的實戰心得

根據我的觀察,以及自己的使用經驗,我認為無論喇叭是貴或是便宜,您都可以藉由Bi-Amping的使用方式而得到更好的聲音。或許您會擔心,用二部不同廠牌的擴大機會使得喇叭的高/中頻段與低頻段聲音不一致?沒錯,二部不同廠牌的後級會發出不同的聲音,但是若與失去平衡而變調的難聽聲音相比,二部擴大機的不同聲音影響算是微乎其微了。

 

前段時間針對我目前手中手上設計的數種喇叭,進行了Bi-Amping多種搭配的實驗,在實際搭配了多款功放,晶體管機方面有原來的PLANET AUDIO 4CH(我忘了),還有US amps-tu-600,從實試聽音的結果來看,晶體管機推高音不太符合我的口味,雖說比單用一台擴大機驅動還是有改善,但相比起聽750A那種柔潤細膩的高頻風貌,晶體管機顯得稍偏硬與甘,與750A有一定的差距。而在這幾款晶體機之中,表現最為優異的是750A,McIntosh MCC204的聲音不夠寬鬆,且感覺功率太小了,50W的輸出針對90dB以上的喇叭是絕配,但推低於90db的喇叭就稍嫌吃力,哪怕只推高音,也有力不從心之感,

 

Helix A4在Bi-Amping時表現相當不錯,不過對於細節的著墨較少,並非比這喜愛的聲音。

 

90W輸出的750A就從容自在得多,推動高音輕鬆自如,出來的是一種既飄逸又潤澤,感情細膩豐富的味道,與我目前手上設計的喇叭有互補功效,因此成為了我目前Bi-amp搭配的主力。

 

Bi-amp的提昇可謂是全面性的,自玩上Bi-amp後前來聆聽的朋友有很多,經過現場比較後大家的印象還是很一致的,都認為在我這套系統上得到的效果提昇是非常正面的。總體而言,Bi-amp帶來的改善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首先是低頻的控制力明顯增強,低頻收得結實干凈,此時如鼓等樂器的結像明晰,細節更為豐富,得到的是一種有彈性、有力度兼具分析力與量感的低頻表現。750A推動高頻,體現出來的那種水分潤澤,溫暖醇和的聲底也是晶體機所不能比擬的,特別是高頻泛音的重播,每個音符都像拖了一條誘人的小尾巴,使音樂的表情愈加動人。而在中頻段,此時體現出來的細節更多聲音更圓潤,使感染力也大為增強。

 

此外許多人曾對Bi-amp採用不同的擴大機表示過在音色與速度感等方面能否融合的疑惑,那麼從我的實驗來看,基本上是哪部功放推高音,整體就體現出哪部功放的音色,所以音色應該較多的是由推高音的功放來決定的,說明頻率越低,對音色的影響就越小,但中低音域對音效的濃郁與厚重感起重要的作用,這客觀上也為我們選配不同擴大機,調出自己喜愛的系統音色提供了方便。至於兩台功放的風格能否融合問題,玩家的確要用心搭配,關鍵是選好推高音與低音的擴大機,一般來講用對低頻先天控制力強的擴大機推低音,音色細致柔美的機型推高音的話是容易獲得和諧平衡的聽感的,在某些搭配不當的組合中,的確會讓人察覺出音域失衡,但只要搭配得法,採用不同品牌擴大機玩法,我相信是不會帶來明顯的負面影響的。

MARANTZ 750A現在已是筆者Bi-Amping的最佳搭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urboman206 的頭像
    turboman206

    turboman206的部落格

    turboman2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