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音響產品都有它獨特的聲音特質,這是音響迷都知道的事實。不過,這些聲音特質到底是怎麼塑造出來的呢?我想這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夠瞭解的了。在此之前,我們曾訪問過Marantz在歐洲的設計工程師Ken Ishiwata,也知道Marantz有些機種面板上標有KI的就是他的手筆。然而,在日本總公司到底是由誰在負責調聲的呢?這次,我到日本東京近郊的神奈川縣相模原市相模大野採訪Marantz(5月15-17日),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要瞭解Marantz的聲音特色到底是怎麼塑造出來的。恰好,這次我有幸遇上了在Marantz工作已達25年,擔任產品調聲工作也已經有20年之久的擔當課長澤田龍一(Ryuichi Sawada)。當然,我不會放過為讀者探索Marantz調聲秘密的難得機會,馬上就進行現場訪問。以下就是這次的訪談實錄。

擁有20年調聲經驗

澤田龍一今年45歲,Marantz是他第一個工作的公司,我看如果沒有意外,很可能也是唯一工作的公司。進入Marantz的第一天,澤田龍一就擔任維修工程師的工作,後來並負責設計Marantz的喇叭。澤田龍一告訴我,他是Marantz唯一的喇叭設計工程師,還負責Marantz所行銷的B&W喇叭行銷技術教育工作。進入公司不久,他就參與產品最後定樣的重要調聲工作。目前,他手上的調聲工作就是準備今年七月推出的SA-12S1(S One)多聲道SACD/CD/DVD Video唱盤。這部SACD/CD/DVD-Video唱盤從去年就開始進行調聲的工作,一直到現在才接近尾聲,由此可見Marantz非常注重聲音的品質,難怪Marantz自豪於他家的產品聲音繼承了老Marantz的文化,這也是Marantz與其他日本音響公司最大的不同處。

澤田龍一在Marantz已經工作了約25年,負責調聲工作也近20年,他認為器材調聲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想辦法降低噪音,以及追求音樂的平衡性表現。

調聲者深諳音響好聲之道
採訪的現場就是Marantz最重要的調聲試聽室,這個試聽室的大門清清楚楚的寫著「閒人勿進」,「沒有特別允許不得進入」等,可見其重要性。內部空間大約十幾坪大,室內除了三支B&W N801作為主要鑑聽喇叭之外,還有一對鸚鵡螺,以及N803,此外許多大大小小的B&W喇叭更是擺滿了二側牆。從那些沒有使用的喇叭都面向牆壁,可以看出澤田龍一也是發燒音響迷,知道喇叭單體振動會吸收聲波,所以沒有現役使用的喇叭通通「面壁」。而從地上標有許多擺位點來看,我們也可以瞭解他十分在意喇叭的擺位,這也是發燒音響迷的特質之一。從這二個小地方,我肯定Marantz的調聲者的確深諳音響好聲之道。

這個空間雖大,二側牆、後牆與天花板仍然設計成軟調,用以吸收一些多餘的頻率。喇叭後牆則以磚砌成堅硬牆面,好把聲音的能量送出來。地板上則鋪著台灣常用的薄地毯。以我的經驗而言,這個空間的調性適中,殘響不會太長,也不會嫌短,聽到的聲音很直接,從牆上傳來的反射音並不多。像這樣的空間相當適合做調聲工作。

這個聆聽室決定了Marantz聲音的特性,屬於公司最高機密,閒雜人等一律禁止進入。

全部採用B&W作為鑑聽喇叭


或許讀者會奇怪,為什麼Marantz要使用B&W的頂級喇叭來做鑑聽工作呢?原因之一是Marantz在日本代理B&W喇叭,Marantz的產品一向搭配B&W喇叭銷售,所以他們理所當然就以B&W喇叭為鑑聽工具。原因之二是N801本來就是錄音室在使用的鑑聽喇叭,用它來做產品調聲再適合也不過了。我想,一般平價或廉價日本音響產品恐怕很少會用這種昂貴的喇叭來調聲吧!不過,從室內擺滿各型B&W喇叭來看,不同型號的Marantz擴大機可能會搭配不同的喇叭調聲,否則,一部60瓦的擴大機要如何去推動N801?


或許讀者會問,既然Marantz是用B&W喇叭來當調聲工具,那麼擁有B&W喇叭的人是否最好採用Marantz擴大機來推呢?我也就這個問題請教現場Marantz的人員。他們很含蓄的回答B&W喇叭當然不限於搭配Marantz擴大機,事實上在英國Marantz搭配Tannoy聲音也很好,不過他們亦不否認用Marantz擴大機來推B&W喇叭將會是非常理想的搭配。其實這還用說嗎?既然在決定聲音特質的重要過程中採用的是B&W喇叭,當然日後搭配起B&W喇叭也能得到最接近調聲者心目中最理想的聲音。當然,假若您用更昂貴的擴大機來推B&W喇叭,例如Gryphon或Pass,我相信也非常好,這是題外話。

聆聽空間大約十幾坪,除了喇叭後牆之外,其他三面牆與天花板都做軟調以及不規則面處理,外觀為木條與紗布,裡面則安置適當吸音材料。地板則鋪台灣常見的薄地毯。
N801三支加N803二支

到底澤田龍一用什麼前後級來推吃大功率的N801呢?原來為了聆聽SA-12S1的多聲道聲音表現,他動用了五部Marantz SM-5立體後級,每部後級都改裝橋接成單聲道,得到每聲道700瓦的輸出功率。而前級則採用PM8100SA的六聲道輸入。為了讓聲音更好,澤田龍一特別以一部bb-5 DC Power Supply來供應前級的電壓放大級。鑑聽喇叭除了三支N801當前置與中聲道,二支N803當作環繞聲道,還有一支B&W的SW-4000主動式超低音,這個超低音的單體與N801一樣,也是15吋。


第一天先進行SA-12S1的聆聽,第二天澤田龍一則改採用二聲道試聽,搭配器材都一樣。我們第一天聽的第一首多聲道SACD就是匈牙利揚琴獨奏巴哈「D小調觸技與賦格改編曲」。雖然是多聲道,不過聲音並沒有從側聲道發出的感覺,只是覺得空間感的感覺比二聲道還好。第二首聽的是「匈牙利狂想曲」,這是大型管弦樂演奏。同樣的,側聲道也沒有強烈的聲音,大部份的聲音都是從前面三支N801所發出,側聲道只有堂音而已。據澤田龍一告訴我,這二首曲子都是Philips唱片的工程師們所試錄的,麥克風就擺在樂團中央,以五支麥克風向著五個不同的方向,其方向就正如澤田龍一擺五支喇叭的方向。以我在現場所聽到的聲音而言,中聲道並沒有如看電影般,佔有比重最大的聲音地位。

這就是準備今年7月推出的SA-12S1 SACD/CD/DVD Video多聲道唱盤,從去年開始,澤田龍一就一直進行它的調聲工作。

多聲道錄音還在摸索階段

我想,錄音工程師們恐怕還在摸索多聲道的錄音方式,所以最近幾年應該會有各式各樣多聲道的錄音技巧出現。事實上Philips Classic的工程師們就在那張配合Philips SACD1000多聲道唱盤推出所發行的SACD 1000 Team:Live at Studio Galaxy中,錄下很誇張的玩笑之作,那是集合了現場所有Philips與Marantz工作人員,來個誇張的人聲環繞多聲道特效表演。反而,這種特效表演充分顯示出多聲道SACD的環繞迷人之處,當然,這種特效只適合用在流行音樂上面,古典音樂肯定不適合。


此外,我還聽到一張表現得非常好的SACD多聲道軟體,那就是Channel Classics唱片公司所出版的Pieter Wispelwey(CCS SA 16501),那是以大提琴為主的演奏。據澤田龍一告訴我,Channel Classics其實就是Philips唱片公司的錄音工程師們所錄製的唱片,其錄音水準非常高。我聽了之後,也驚訝於該SACD的聲音之自然,各種樂器的音質音色非常美而迷人。同樣的,我感受到的並不是大提琴或某些樂器會從左右二側或後面冒出來,而僅是非常好的堂音感覺。澤田龍一說,其實錄音工程師們想創造的就是這種現場的空間感以及環繞包圍的臨場感,以前這是藉由二聲道來再生,現在則要藉由多聲道來再生現場的空間感與聽眾的臨場感。雖然多聲道錄音還在嬰兒期,不過我認為如果每張錄音都有Channel Classics這張的水準的話,音響迷也不必再苛求什麼了。

聆聽室內擺滿各種型號的B&W喇叭,包括旗艦鸚鵡螺以及錄音室鑑聽喇叭N801。就算歐美Hi End音響廠商也少有這麼豪華的陣仗。

降低噪音,追求音樂平衡性

要調出產品理想的聲音,最重要的要素有哪些?這是我請教澤田龍一的第一個問題。他想了一會,回答首先調聲者要對聆聽空間非常熟悉,當空間中任何一樣東西有變動時,要能夠馬上聽出來,而且還要能夠重新調整出自己原來的聲音,這樣才能夠擁有比較標準的參考。第二就是要讓產品得到最多的音樂細節(Information,日本人稱為『情報量』)。要得到最多的細節,關鍵並不在於更換補品元件,而在於想辦法降低各種機內或外界干擾的噪音。只要噪音水平降低,音樂的細節就會浮現更多。第三個要素就是要求得聲音的平衡性。澤田龍一說音樂最重要的就是聲音的平衡,如果器材無法再生很平衡的聲音,那就不會是好器材。


咦?就這麼簡單嗎?到底這中間的過程如何呢?我請澤田龍一更詳細的為我說明。他說通常設計工程師都會依照公司的傳統設計要點把機器設計好,然後就送到他這裡來做最後的調聲工作。在此之前,該產品的各項測試工作都已經做過了,噪音水平也已經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此時,澤田龍一的工作就是先以高感度的噪音(電磁波)測試器來測試機內各部的噪音。他當場就量SA-12S1給我看,果然,在許多部份都還可以量出微量的噪音,事實上這些噪音已經很低了,不過澤田龍一還是不滿足,他藉著加阻尼(石英震盪器下面)、加導線磁環、加各式屏蔽的方式來進一步降低噪音,當然,線路佈置與配線也左右了噪音的高低,不過這部份在設計時就已經考慮了。

這就是HDAM,內部採用JFET與微型表面黏著元件。

顯示幕帶來很多噪音

除此之外,他還把噪音測試器放在面板前面,當面板顯示燈亮著時,噪音非常大;當面板顯示燈關掉後,噪音就消失了。從這裡可以證明為什麼有些器材設有顯示幕關閉的功能,為的就是要降低噪音的干擾。除了利用噪音測試器找出噪音源予以消除或降低之外,澤田龍一還必須利用耳朵的聽感與經驗,來「感受」該產品的噪音是否還是太高?聲音是否仍然不夠平衡?當他聽過之後,就會給予適當的建議,請工程師們修改。或者自己動手做一些修改,這個工作就一直反覆到產品即將推出為止。看到這裡,我想您應該瞭解,為何Marantz的高級機種中大量使用銅做為屏蔽的材料了吧?為的就是要降低各種雜訊的干擾,以求得更純淨的聲音、更多的音樂細節。

調聲永遠沒有止境

一件器材的調聲工作大概要多久?不一定,有的快有的慢,端視該件器材的重要性而定。例如這部多聲道的SA-12S1就已經從去年調到今年,若不是因為七月一定要上市,澤田龍一說還會繼續調下去。我問他到底要調到什麼地步他才會滿意?他的回答是:沒有一次他認為完全滿意的,但是因為產品有成本或上市日期的限制,因此即使還沒百分百滿意,也要結束工作。的確,藝術家永遠在追求極致,調聲工程師也是如此,如果沒有「硬性」控制,我想每件產品可能都永遠處於還不滿意的調聲過程中。


既然如此,到底他是怎麼決定哪件產品的聲音要更好?哪件產品聲音到達某種程度就夠了呢?我的意思是:Marantz的產品有各種系列,價格也都不一樣,總不能便宜的機種聲音調得好過貴的機種吧?澤田龍一回答說便宜的機種聲音很難好過貴的機種,因為機箱的結構就是決定聲音好壞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結構紮實的機箱成本一定很高。再者,昂貴的機種也會選用比較好的元件,例如高級的電源供應線路,這也是聲音表現更好的因素之一。不過,有一個原則是不會改變的,那就是後一代的改良型機種(例如MK2)肯定會比前一代更好,因為他可以拿前一代機種做調聲比較,所以一定會更好。

熟悉軟體很重要

談到這裡,我又問他,即將推出的SA-12S1會比他家的二聲道旗艦SA-1還好嗎?他說,純就數位線路來看,新的機種幾乎都會比舊的機種還好,這就像電腦一般,因為數位技術進步得很快,往往半年後就會有新技術新元件可使用。不過,他強調數位線路只不過是SA-12S1的一個小部份而已,其他各部份都會影響聲音的表現,例如機箱結構、類比線路的安排、各種屏蔽手法、線路微調等等。所以,雖然SA-12S1是新機種,但是聲音的表現仍然不如SA-1。


每一個人在調聲時,都會有自己熟悉的軟體,澤田龍一在調聲時是否也有自己偏愛的軟體呢?他又怎麼會知道那些軟體的錄音效果到底夠不夠真實、精確?這個問題問得好,也相當難回答,澤田龍一說:沒錯!他有很多熟悉的軟體,他也承認大部份的軟體錄音時他並不在現場,所以無法確知該錄音是否「忠於現場」。不過,他說最重要的還是要憑自己對音樂的修為與經驗來判斷軟體是否適合調聲。

聆聽室內的背牆,從這裡可以看出內部做法。

追求接近現場的效果

再者,他告訴我,當Marantz在1980年左右併入Philips後,給了他很大的幫助,因為從那時起,Philips的人員經常到日本,他也有機會接觸到錄音工程師。從他們那裡,他得到許多現場錄音的知識以及軟體,也知道哪些錄音應該表現如何才接近現場,這種現場錄音經驗的移植改變了他的調聲工作。


據他說,他瞭解到Philips工程師們所追求的就是接近現場的錄音結果,所以他的調聲工作重點也就在於讓器材表現出軟體中的現場氣氛與效果。看來,以「現場音響效果為師」永遠都是最正確的,困難只在於這張唱片錄音時您根本不在現場,怎麼能夠知道器材到底表現出幾分現場的音效?其實,我的經驗與澤田龍一相似,例如我在現場近距離聽過諏訪內晶子與穆特的小提琴演奏,所以我有時就會拿出她們的CD,聽聽看音響系統所發出的聲音到底與我近距離聽到的聲音有多大差距?這有助於我評論器材時的判斷力。

「無印良品」CD聲音最好

在現場,澤田龍一還拿出一張唱片的三個版本做示範,那是一張他的JVC唱片錄音師朋友所錄的音,片名是Salena Jones:Those Eyes(VICJ-60741)。他先讓我聽外面銷售的正常版,再讓我聽CD上面還未有印刷的試做版,第三張就是特別以「紅寶石元素」(他是這麼說的)做錄音時數位器材的震盪元件來錄的。據他說,一般數位器材裡的震盪器都以石英製成,但是用紅寶石元素製成的震盪器聲音更好,只不過價格太高,一般器材不會使用它。在當場比較下,本來我聽市面銷售版就已經覺得錄音非常好了,再聽沒有印刷的版之後,發現聲音更好,但是最好的還是以紅寶石元素為震盪器所錄出來者。從這裡,我也發現日本傳統上追求高品質的研究精神依然存在於音響界與錄音界裡,只不過因為台灣人長期重歐美輕東洋的心態,忽略了日本人在音響上的研究成果。


看到現場有許多軟體,我請澤田龍一挑幾張他認為不錯的錄音介紹給讀者,他隨手就挑出幾張,我看了一下,有大家熟悉的Jennifer Warnes:The Hunter、Eagles:Hell Freezes Over、Niamh& Thrushes:Blackbirds & Thrushes(GLCD 1197)、涉谷毅的Essential Ellington(Nippon Crown CRCS-9152)、Melallica(Sony SRCS 5577),還有Accuphase贈送的那張CD。

不佳的產品會停產

對於要停產某些機種,除了市場的考量之外,有沒有聲音的考量?我的意思是,是否有可能他發現某機種的聲音不好,於是建議公司停產呢?澤田龍一回答有這種例子。在調聲的過程中,產品的聲音總是會越來越好,當他發現某種產品的聲音已經不符合自己對Hi End聲音的理想時,他會建議公司停產,他說Marantz是一家注重Hi End形象的公司,他不能讓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產品破壞了公司的形象,所以有些產品的確是因為聲音表現已經不符理想而停產的。

能夠唱SACD的高級CD唱盤

說到這裡,他又告訴我,當他開始在為SACD調聲時,倚賴的是他十幾年的CD調聲經驗。不過,最近他卻發現,在調整SACD的過程中,有些心得可以回過頭來用在CD唱盤身上,讓CD唱盤發出更好的聲音,他也已經把這些經驗開使用在Marantz的CD唱盤上了。難怪,難怪SA-1聽CD時會那麼好聽。因為我突然想起當天早上我與Marantz的業務部門主管佐藤克(Masaru Sato)晤談時,他也告訴我SA-1唱CD時聲音非常好,其秘密就在於Marantz是把SA-1看成能夠唱SACD軟體的高級CD唱盤,而非我們一般所認定的能夠兼唱CD的SACD唱盤。這二者之間的差異您應該看得懂吧!為什麼SA-1的設計理念是這樣的呢?原因是目前SACD的軟體還是相對的稀少,他們估計大部份人主要還是用SA-1來聽CD,所以在設計時就特別注重CD的聲音表現。不過,澤田龍一也告訴我:毫無疑問,SACD的聲音要好過CD。


在產品調聲過程中,會不會把原型機拿到日本的音響評論家那裡試聽呢?澤田龍一說他會這樣做。不過每次要這樣做時,他都會先到評論員家那裡,把他們的音響系統做某些調整,好讓帶去的器材能夠發出正確的聲音。聽過之後,會不會參考評論家給予的意見呢?會!他說調聲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聽取各方面對器材聲音表現的意見,他會參考各方的意見去做適度的修改,不過他強調那是某些聲音特質的部份。聲音細節的獲得以及聲音的平衡性這二項要素是絕對不會改變的。

後記

最後,順便告訴您一件小事情,我們都知道Marantz的高級機種中都會大量使用HDAM(Hyper Dynamic Amplifier Module)模組,以前我都是按照每個字母來唸它。這次訪問Marantz,我才知道原來他們的唸法是H-DAM。我問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唸?他們回答說沒有什麼原因,只是這樣唸比較順口而已。以後,您也不必背這四個字母,只要想到「H壩」就可以了。

轉載自音響論壇網站 原作者為劉漢盛、賴英智

http://audioart.audionet.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urboman206 的頭像
    turboman206

    turboman206的部落格

    turboman2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