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antz 750A抓得住什麼呢?抓得住消費者的心嗎?抓得住消費者的荷包嗎?或者是抓得住高頻?中頻?低頻?否則,為何我的標題要如此寫?在此,我想就留下那些問號先讓您傷傷腦筋。關子賣過之後,我還是要從Marantz 750A 本身談起。

各方皆給予高度評價

在聽這部日本所生產的擴大機之前,我已經看過幾篇有關750A 的評論,其中有給予750A 非常高評價者。而在這群玩家裏面,早期747兄也曾使用過750A 且給予高度肯定。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實說,我對750A 的好奇程度越來越濃:真的像他們所說的那樣好嗎?論外觀,750A 實在樸素得很,左看右看,除了分離式的設計與厚實的鋁合金外殼之外就是沒有什麼特別吸引人的地方。難道說,就因為少見的緣故,使得大家對750A 另眼相看嗎?或者,是MARANTZ同時跨足車用與家用領域,博取音響迷更多的信賴嗎?

周邊搭配器材

好了,該進入聲音表現的部份了。這次的聆聽空間在神韻的店內,搭配喇叭以友人的Dynaudio 240 MKII。主機是MCINTOSH 406ALPINE 7998交叉比較。喇叭線與訊號線採用謝董拿來的Monstor Cable M1000i與號稱線神的TRANSPARENT HP14-2在大空間中,由於聲波受到牆面邊界扭曲的情形沒有小空間那麼大,所以能夠多聽出一些受測器材的原貌

論外觀,750A 除了分離式的設計與厚實的鋁合金外殼之外沒有特別吸引人的地方。

擴大機的推力要有耐大功率的喇叭來試

首先,雖然750A 的輸出功率看起來還不差,有每聲道90W的輸出,但我還是以BY-AMP的方式下去驅動Dynaudio單體。要試擴大機的推力,通常都要用Dynaudio 240 MKII。為什麼?一來240 MKII耐催耐操,可以發出極大的能量而不失真。二來它的效率很低,只有86dB。一般擴大機雖然也可以推它,不過如果真要用大鼓來試擴大機的極限,沒有240 MKII還真不行。這就像有球速150公里 的投手,但沒傑出捕手,頻頻漏接也沒用。

中國大鼓猛力一擊,壁動窗搖

話說回頭,我要用Dynaudio 240 M KII來試750A ,當然要有夠威力的重磅炸藥,這次我用的重磅炸藥就是很多人有的「絳州金鼓」(24Bit那張)以及滾石發行的閻學敏「炎黃第一鼓」。絳州大鼓裡最大的鼓直徑有2.6公尺 ,可說是巨鼓。而炎黃第一鼓裡的大鼓從照片裡推估,大約是直徑1公尺 左右吧。這二個「大鼓」所表現的威力不同,2.6公尺這個鼓棒打在鼓皮上的觸感比較柔,鼓皮所發出來的大部份都是很低的震波(請注意,是震波),那些震波一出來就裝滿整個空間(請想像音其響效果)。換句話說,這個大鼓所要表現的不是驚人的衝擊力,而是極低頻的震波。至於閻學敏這個大鼓直徑較小,鼓皮很緊,它的厲害之處就是強烈的衝擊力。750A 在唱這二個大鼓時,所呈現的不僅是推力無法探底,更傑出的應該是控制力,尤其是「炎黃第一鼓」的第一首「鼓詩」,音量越扭越大我也越來越驚,害怕那鼓棒一搥下去鼓聲就像獅子朝我撲來。

看看裡面有啥怪加斯

小提琴不瘦不乾不冷不澀

看到這裡,我想您心有餘悸吧!免驚免驚,接下來我想說750A 溫柔的一面:小提琴的表現。在這裡我用的是EMI那張奧依斯特拉夫所演奏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在這裡,我要用琴音「圓潤富光澤」來稱讚750A 的表現。不僅如此,它來散發出相當美的「木板味」。當然,所謂木板味其實就是比較低音域時的琴腔琴板共鳴聲。在這張CD中,750A 那抓得住高頻而又能延伸得很自然的特質完全表露無遺。因為能夠抓得住高頻,所以小提琴聽起來不會瘦不會乾不會冷不會澀;因為延伸自然,所以餘韻無窮。老實說,光是聽到750A 能夠唱出那麼美的小提琴,許多人就一定會動心。

氣勢磅礡而不亂的解析力

再來,我要說750A 的解析力。許多人對於解析力有誤解,以為解析力就是把聲音一絲絲拆得很清楚。其實,這只是解析力的一部份詮釋而已。真正好的解析力會表現在龐大的管弦樂總奏時讓人聽起來很順很清楚又很平衡,也讓人心裡不會毛躁。即使是上百人的管弦樂,依然氣勢磅礡而不亂,樂音堂音齊齊入耳。

剛好,以上我所講的解析力正好就是750A 的寫照,用750A 聽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舒暢,一切聲音都好像刻意梳整過。我也用750A 來聽Decca版夏伊所指揮的「馬勒第五號交響曲」,在第一樂章一開始的激情樂段中,那麼強的聲音壓力之下,那麼多數量的樂器依然強而不亂,這正是高度解析力的寫照。

高頻段既美延伸又自然,低頻段的推力、控制力令人讚歎,加上極佳的解析力把一切都梳整得井然不亂,我想光這三樣特質就已經讓750A 值回票價,其他各方面的良好表現可以說都是超值附贈。我的意思是:750A 真的是好。

 

用料如何明眼人一看即知分曉

伶聽過程所記錄的片段表現

除了以上對750A 的描述之外,以下我要給您看的是我在試聽750A 過程中陸陸續續記下來的片段記錄。這些片段雖不完整,但有助於讓您瞭解我對750A 的觀感:

「希伯萊遺產」小提琴擦弦質感出得來,「吉普賽小提琴」好的小提琴質感也出來,高頻不會刺耳抓得住,「阿吉仔」聲音軟硬適中,鋼弦吉他聲既清脆又甜美有彈性,腳踩大鼓與貝司搭配起來的聲音效果結實有彈性。「Breaking Silence」的低頻有彈性抓得住,不過量不是很多。「羅西尼弦樂四重」奏第二張第一首開始的小提琴也顯現好的一面,表現不好者就會出現太尖的問題。聽「古樂四季」時可以感受到高頻段不是很亮麗,適合搭配高頻太亮的系統。

「爵士四季」把速度感抓得住的優點表現得淋漓盡致,無論是鋼琴、貝司或套鼓的速度感都很夠,不會軟弱或虛虛的。整體而言,因為到處都抓得住,所以聽起來不會有毛邊、刺刺、或令人焦慮不舒服的感覺。許景淳的歌聲少了一些嬌柔,這是它的小缺點。聽「馬勒第五交響曲」時,銅管的厚度夠,也具有鬆的特質,弦樂群的厚度與質感也很突出。聽「杜蘭多公主」時」,歌劇裡的人聲都抓得住,不會破聲或撕裂刺耳。鋼琴!對了鋼琴。聽四手聯彈版史麥坦納「我的祖國」時,鋼琴琴音溫潤,弦振鬆軟泛音足,連木頭味都出來了。

樂器形體大小適中,並不是很大的那種,與ARC 4150XXK比起來,形體就比較小。其實,它最大的優點就是音質相當好,聽起來不會澀不會乾不會冷,聽弦樂感覺它是帶點甜帶點暖帶點柔的那型,不過整體來說還是比較中性的。再來的優點就是高頻段延伸自然而又不會有太亮逼耳的缺點。還有,它的推力很還不差,高中低頻都抓得住,低頻適量,不是量感很多那種,最適合低頻量感覺得已經過量的系統,低頻本已嫌不夠的系統並不適合。它也比較中性,也就是比較沒有特別的色彩。

Marantz 750A具有五個特點

寫到這裡,我們來整理一下思緒,想想750A 到底要如何定位:第一:我不會吝於說750A 在音質音色的表現遠遠超過它那樸素無華的外表。您一定想要問我與其他高價後級相比如何?對不起,我沒有當場作AB比較,所以無法告訴您。不過我推測應該不會相差很遠(最好用上面我寫的那張「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去試)。

第二:它全頻段的推力與控制力應該可以與現在的擴大機依較高下。

第三:不論用什麼軟體去試都行,它怎麼聽都不會讓人覺得心裡毛躁難受坐不住。

第四:它的中頻與低頻量感並不是特別多或特別飽滿,樂器形體也不是特別大,聲音個性也沒有特別嬌媚的韻味,不過一切都顯得剛剛好的勻稱與平衡。

第五,它的中高頻與高頻段不是很亮的那型,可說有一點暈黃。這種特質對於車上的空間反而有好處。而且由於這個頻段不會太亮,反而讓許多細節浮現出來(太搶耳的中高頻會把細節遮蔽調)。也因為如此,它的音色不是華麗型的,但是越聽越耐聽,尤其在小提琴與鋼琴上的表現尤然。

閉上雙眼仔細聆聽750A的表現

750A與其他擴大機的比較

那麼750ASoundstream ROBIN 204ARC 4150XXK這二部後級相比有什麼不同呢?先說4150XXK,各位Dynaudio 240 M KII低頻量感非常豐富。我用4150XXK來推240 MKII時,低頻段會顯得過多,而且在某些時候會有抓不住的感覺。用750A 推時,低頻的量感收斂了,變得適當許多。而且,低頻段的樂器形體更凝聚,樂器辨識能力更佳,推力與控制力皆升了好幾級。還有,整體的速度反應、解析力與層次感也更上層樓(聽大型演奏感受最深)。

若是與Soundstream ROBIN 204來比,同樣的的推力與控制力都差不多,不過Soundstream ROBIN 204的高頻段亮度比較高,中頻段的量感比750A 多,低頻段比750A 膨鬆,但不如750A 結實。至於速度反應與解析力、層次感仍然是750A 領先。

750A適合什麼類型的音響迷呢?不計較外觀、注重物超所值的價格價值比、推力不足、聽小提琴會刺耳、低頻多得渾濁、對各頻段量感均衡要求高的人都適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urboman206 的頭像
    turboman206

    turboman206的部落格

    turboman2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